我即将当爸爸了

今年生日的时候,很意外又很情理之中,老婆告诉我,我要当爸爸了。提前准备了很久,但是实际上就两个月就怀上了,说实话也算是在意料之后,但是当知道的第一瞬间,我大哭了一场,也不知道是因为啥,就是很神奇的感觉。因为老婆怀孕了之后,确实会有一些动作啥的做起来费劲,所以我尽可能承担了比较多的家务和琐碎的事情,分担一下,确实是一件需要两个人一起承担的事情,所以也没有觉得累或者其他的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思考了几个问题:

  1. 我怎么看待这个即将迎来的新成员

我觉得就是一个新的成员,可能会有很多相处的困难,但是又是一种完全全新的人生体验,如果没有这个阶段,似乎确实人生会缺失一些重要的环节和经历。可能是重新过一次童年,也可能是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,我希望他的成长是相对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,去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,而不会有太多的后悔。

最近看了一个短视频,在讲关于教育的,我很认同,他比喻父女两人可能是在草原的两个视角,父亲视角更高,看得更远,能看到远处的悬崖,女儿视角更低,人在草里,看不清远方,但是能看到草里的碎玻璃渣和土坯。有时候草里的世界并不是父亲在草外能想象的世界,女儿有可能会有很多叛逆的想法,实际上并不一定是错的,有可能也只是她在草里做出的正确判断。父亲如果在草外本身看不清里面的世界,就去加以想象和阻止,有可能有时候是对的,有时候是错的,但因为有时候错了,反而会让话语的分量降低,久了之后可能女儿久完全不听父亲的话了,或者听,但实际不认同,也很糟糕。所以这个博主的做法主要是两个,一方面更鼓励女儿有自己的判断,同时他也尝试蹲下到草里的世界,尝试更多理解女儿所理解的世界,进入她的思维逻辑,和她成为朋友,有时候也容忍女儿犯错,她只有自己去踩坑,她才知道这种是坑,下一次不能踩;但是另一方面,他能看清更远的远方,他知道真正的危险-悬崖在哪里,他知道一旦看不清悬崖,走过去,可能就是万丈深渊,所以如果一旦女儿靠近悬崖,他就早早会来到悬崖边上,在一旦可能有巨大无法挽回的危险的时候,拉她一把,告诉她这里是一定不能过去的。

这个短视频让我很有感触,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父亲,他从小很少管我,也很尊重我的选择,例如我学什么,不学什么,我学校想要选哪个,以我当时非常叛逆的想法,我当然选了很多很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,例如初中不去金实而选了丹阳,例如高中不填金中也不选择给我半价的潮实而选了一中。我做了这些选择,当然也承担了这些选择的后果,但是因为他们是我自己的选择,实际我在后面面对这些后果的时候,我也会有压力,也会更有自己的责任心,我希望让我的选择最后的结果更好,所以实际上我也会更有动力,不至于因为这不是我自己选的而是听从了他们的,从而摆烂。最终复盘的时候,有一些选择其实并不后悔,但是有一些选择确实如果重新选,那我父亲的建议其实是对的,所以我后面很多的重要决定也会更多去和父亲交流,去参考他的想法,以及更多去尝试理解为什么他会这么想,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,很受用。同时我父亲在我18岁的时候,语重心长地把我拉到一旁,和我说,有很多话我可能不听,但是有一句话他希望我一定要听,我以为他要说什么,结果他说「不要吸毒」,我噗嗤一下笑出来了。现在想想,这真是大智慧啊,这不是就是我看到的那个短视频的样子吗,他知道这个可能是对我来说真正的万丈深渊,虽然我基本也不可能回去吸毒,但是我知道,这件事情在他心中的影响,远超过之前所有所有他敢放任给我做决定的事情,我虽然觉得也挺好笑,但是我听进去了,他此时的话的分量不是一般的大,以至于在过去这么十多年,当时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。

所以从这个角度,我希望我能尽可能少的成为他的前进障碍,从而让他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试错和自我成长,同时也让他能意识到,靠自己强是一种强,但是会借力的强才是更强,几代人的努力出来的成果,能用好它,可比单纯自己从0开始前进要更难,也更能证明自己,这才是真牛逼。

  1. 我怎么准备近期这些事情

我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兜底的角色,老婆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,那我就听从就好了,大概率我不会有太多反驳的意见,但是同时我还是尽可能做好功课,让她感受到重视,不会是撒手不管那种只有她一个人在投入的感觉,尽可能在交流的时候我也能同频。然后细节听她的,但是我更多先做好大方向的准备,以及更重要的先准备好钱,包括月子中心,包括其他的一些相对比较预期可能会有的开销,就都提前布局好,准备好了一笔钱来应对接下来的资金投入。

近期主要就是定下来了月子中心,以及接下来大排畸之后,可能根据健康情况来确定要私立还是公立,目前如果情况顺利会比较倾向于私立,主要还是希望产妇整个过程的体验可以相对好一些。

在家人和产妇的感受上,我还是优先照顾产妇的感受,以及同时也管理好家人的预期,达成一致,还是以产妇的意志为准,我们来进可能配合。这一点我爸妈也是非常好沟通,所以很早也就达成了一致。

团队最近的一些变化

团队最近又有了一些变化,经过调整,我们又要重新回到LH那里了。以前就是在LH那里呆得不太舒服,找了个借口,转回到了小雅这边,但是兜兜转转又回去了。不过好在以前是+1,现在是+2,不用太去承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压力,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。目前刚刚调整,确实暂时也还没有为难到我。

之前要交接,XY说着说着,说哭了,其实确实能感受到她的不舍,但是我其实对这件事也并没有那么悲观。首先现在整个团队已经崩得不行了,并不见得这里还有多好;其次她要去生产了,对于她来说,在她去生产的这个期间,充满了变数,并不是给到LL就一定好,给到LH就一定不好,这其实都是不确定的;而且对于阿树来说,可能也是一个重新的历练,这是职场的必经之路,也不见得是坏事,而且他刚升任组长,从地位来看,比当时的我和minhui要更从容更有话语权一些,也不见得不好;这半年试试,不见得是不好的,就算真的不好,这半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,XY顺利生产回来,半年后了,那时候觉得不行,其实还有更多的调整可能性,所以担心现在是没用的,谁能知道这个变化能不能撑住半年呢。

说回到这个团队,近期确实已经是非常魔幻了,大家各种动作变形,在做一些非常短视,没想清楚,而且动作变形的事情。就会让我们觉得,这个团队迟早完蛋。相对应的,去搜索广告的人,又卷到飞起,支付那边,又因为小团队管理,且抽调了一大半人力去电商,也卷飞起,非常不稳定,感觉整个大环境都很不好,所以也并不是单纯这里的问题,互联网可能确实到了一定的阶段,而且700可能就更甚,有一些固化的大企业病,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,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江湖。

所以从新回来看到这样一份工作,我觉得核心是看自己还能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,要不就是快速的资产积累,要不就是相对从容并且相对较高性价比的收入水平。目前就是后者,收入比较满意,事情不会太多,人也混得很熟所以压力不会太大,这就挺好的了。什么时候会跳出这个舒适圈,我觉得不会太快,甚至现在更多的是想去扩大舒适圈,而不是跳出舒适圈,能舒舒服服的时候,没必要让自己难受着。

几个项目近期的回暖

最近是洗鞋店的项目,最近突然有了几笔进账,快速拉高了营业额,突然看到了一些希望。最近也看到汕头的蓬勃发展,很多线下又一些机会,甚至也在考虑是不是可以进军做一些民宿之类的项目事情。

重新来看这几年做的这些事情,其实很多的试错是很激进的,并且伴随着这里对未知的相对自信。实际上项目本身好还是不好,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核心的输赢决定因素,更多的还是人。而且项目其实还是应该确保自己在项目中的价值,项目才能长久,否则总是会有一些变数,会徒增沟通的难度。

所以慢慢地还是想把自己的精力逐渐抽出来,更聚焦一些,来真正投入做一两件事情,这几年,可能不会有太大的资金投入,还是更倾向于做一些小而美的事情,既能有相对合理的一些尝试,同时也能保障资金盘存量相对稳定,能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资金环境。等经济真正回暖,再冲刺!